行业资讯

尊龙凯时我的12个「2024 AI 猜想」

作者:小编 点击: 发布时间:2024-04-30 13:40:36

  尊龙凯时我的12个「2024 AI 猜想」b)如果是财经新闻,会报道你持有的股票或你感兴趣的领域;如果是体育新闻,会是你最喜欢的球队。

  我当时也评注说:24 小时的 AI 频道,这是未来一定会成为现实的产品形态机会,里面有很多机会的。

  而且 Sora 刚出来,整体的 完成度 就比较高,其他公司要想整体追上 OpenAI,短期太难。

  1、所谓 爆发 尊龙凯时ag,不是说数量上会有很多例,而是说,有 严重 的安全事故,会引起巨大影响和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那种。

  类似汽车、火车、飞机、自动驾驶早期的事故会死人,LLM 虽然还不一定是这种类型的事故,但也可能造成严重的犯罪、经济、安全事故。

  1)随着 AI 调用量不断增加,看似小概率的黑天鹅事件,慢慢就变成 必然 一定会发生的事情了。

  2)之前 AI 1.0 时代(NLP/ 规则),其实就已经发生过了,只不过很多人并不知道而已。

  当年,有两家 AI 公司的聊天机器人同时接入 QQ 群聊,因为涉 zz 的黑天鹅内容,而一起下线了。(事后听说,当年是有境 wai 势力故意搞鬼,截图传播的……)

  3)现在 AI 2.0(大模型 /AIGC)本来就要更加不可控、有更多未知的风险,而且还有更多主观恶意、非故意性质的安全问题。

  1)大概率的,会有一波 AI 应用层的产品发布(因为去年年中,很多团队才 run 起来,6~18 个月,总该发布了),有更大概率出现 调用量短期快速增长 的情况,那么出问题概率就更大。

  「大模型隐蔽的后门漏洞风险:提到关键词,模型瞬间 黑化 」,这可能是比提示词注入攻击还要严峻的安全问题,现有安全机制无法防御。

  「Nightshade:数据投毒的最新案例!」,模型中毒后,AI 模型开发者想清理有毒的数据样本也很难。

  4)更隐蔽的原因在于,虽然揭露这些安全隐患的初衷,是为了防范,以及最近有不少 LLM 安全相关的解决方案公司和平台。但是,但是,所有这些,其实同样的升级了作恶者的认知和技能点。。。

  1)对于我们自身的 AI 产品,需要提虑、设计一些体验流程环节,尽量减小事故发生后,对用户和公司的影响。

  2)对于我们个人职场发展来说,如果能提前关注、储备一些相关的认知和产品设计思路,有可能反而是个冒头的机会。

  比如将(LLM/AIGC) 安全 作为自己的差异化职业规划 tag,一点点的深挖和积累——这相关的人才,是非常非常稀缺的。如果你能有自己的认知和建树,今后在大厂里面,会非常容易拿高薪。

  2)我在文章「关于 AIGC 商业化的 13 个非共识认知」里提到的第 12 个点, 现阶段做 AI,要对标的不是互联网,而是通信 /IT,底层是相通的。

  4)私下了解到, 从四大和埃森哲来说,AI 落地的咨询项目比较少,很多团队都没活下去 ;而小的创业公司,公开信息也不多。

  iii,核心团队里,如果有产品基因的负责人主导,或者通信行业背景的人,会比较好;而不是技术负责人主导。

  产品经理越来越多需要想的事情是,怎么通过两个数据集去开发一款产品,定义好了数据集,其实产品就定义完成了。一个是训练数据,一个是测试数据。训练数据决定了模型能提供什么能力,测试数据决定了模型的实际可用程度。

  2,这里,我再延展说一点(是行业还没有清晰共识的):AI native 产品需要积累新的数据,这让竞争可能站到同一起跑线,为什么呢?

  4,举个例子,比如我的文章看起来,最原子的 input 是文章链接 url、output 是我的提炼内容

  ii,对摘录出来的内容,做精炼。比如原文 10 个干货点、300 个字,我精炼成 10 个点、150 个字;

  5,这个本质变化导致了,即使其他人想 copy 我的这个 Agent,不仅不可能有我自己的效果好,而且我如果愿意,是可以每天进化的,因为我每天的 AI 日报,都可以贡献新的数据。(即使他窃取到了我之前的过程数据,但第二天开始,他又会比我的 Agent 差一点点。)

  。6、如果以上逻辑成立,那么,大家可能都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、如果你是现在的巨头,其实是危机很大的;如果你是个体,是有机会搞点事情的。

  应用角度起势的 AI 小风口,最早可能不是某个具体的应用或方向尊龙凯时ag,而是微信这个 场景 / 场域 。1,从 AI 作为 Agent/ 助理的角度,其实是容易想到,把 AI 作为聊天软件的一个 联系人 去对待的。

  有一家 SaaS 公司,客户和使用群体文化水平不高,他们还做了一个企业微信尊龙凯时ag,用户平时其实很少需要打开 SaaS 去复杂操作,只需在微信里说一句话,后台就会自动完成操作。

  1、之前的文章里提到了 Sam Altman 投资 300 万美元的公司Shelpful,简单说就是为了提供生活助手服务,采取了三种产品形态:AI ,AI + 真人辅助,真人 + AI 辅助。典型目标用户是,需要外部激励和组织帮助的个人、面临时间管理挑战的职场人士和家长。

  2、其实8~10 年前的 AI 1.0 时代,就已经有公司做 AI+HI(人工) 来提供个性化服务的产品了

  (有点惊讶的是,我现在去搜 Magic,微信公众号文章里,竟然都搜不到当年的报道了。。。然后换 36 氪,才搜到 2015 年的这篇报道:)3、当年为什么做不起来?

  因为传统 NLP 能力提供不了充分价值(不论理性还是感性),虽然各家公司鼓吹 AI,但本质(大部分比例)就是在用人工提供 1 对 1 的服务,这样当然收入覆盖不了成本。

  因为 LLM/ChatGPT 首次突破了价值瓶颈(不仅带来理性价值,还有感性价值、可极大增强用户心理粘性),使得 AI+ 人工 的模式有机会 ROI 跑正。

  我初步命名为 AI 协作咨询师 ,不仅可以给高客单价的、原本就有 90 分位能力的咨询 专家 引流,还可能让本来不具备咨询能力的、原本只有 70 分位的普通人赋能,使其也能给用户提供 80 分的咨询服务。本质上,这也是一种信息差。即,如果用户自己学会了如何使用 AI(GPT-4),那就不需要这种服务了。当然,这也跟他的教育程度相关——有的人不能真正学会用 AI,那就购买这种服务,也行。

  6、大模型毕竟是技术维度的东西,现阶段直接拿来用的产品维度效果,总还差口气,如果通过这种模式 补齐 gap,不说定真能有机会出来。

  另外,在使用 RPA 的时候,其实也有一样的需求——我只是希望完成目标效果(某些自动化操作),为什么非得让我学一点点的操作那个界面?其实本质和 coding 是类似的。3、

  4、生成式 AI 的最简明的落地价值,不是生成,反而是提炼总结。可参考「我看到的 AIGC 落地机会 1)Summary AI Service 」

  6、借力 AI,会有更多新的个体崛起机会(副业),甚至会导向团队先进性的竞争(基于 AI-native 的组织架构)


相关标签:
热门产品